书画新闻

宗教壁画艺术家张子君:一生钟情“墙皮画”

发布日期:2020-05-26阅读次数:5077

我国民间美术的种类比大地上的野花种类还要多。可是这样巨大的艺术遗产和艺术体系目前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空前强烈的冲击。
有人细数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即将消亡的民间美术形式:墙皮画、 皮影戏、 滩头年画 、江永女书 、南京云锦 、松江顾绣、 唐三彩 、紫砂壶 、木版年画、 剪纸艺术 、杨柳青年画……
其中的墙皮画,曾经多见于土木民居的农家院落、乡村庙宇,佛教、道教洞窟中的墙壁。闻名遐迩的敦煌壁画,就是一种墙皮画。
曾经在大地山川、市井农家极为常见的墙皮画,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迁徙,民居从土木到砖瓦直至钢筋水泥的几度变迁,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这一饱含着泥土味儿,使用身边的草木、纸布制作的地域鲜明、情感色彩强烈且独具神采的美术形式,正日渐式微。
墙皮画艺术,作为一种日益稀缺因而更显珍贵的文化艺术形式,还有人在为它艺术生命的延续和新生,在努力着吗?
张子君,这位2018年初在西安东郊纺织城见到的谦和质朴的老艺术家,已经为此努力了数十年。
因为执着于墙皮画艺术,他被专家、媒体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墙皮画大师、“移动的莫高窟”壁画家、中国宗教宫廷墙皮画大师。而在女儿眼里,他是一位钟爱墙皮画的凤翔老农
 
这都不错。
张子君,他就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普遍面临尴尬的处境中,对传统壁画艺术的转型、创新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艺术家。
——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只为发掘宗教墙皮画的精髓奥秘;
——他不屑世俗眼光,潜心钻研,只为追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


张子君
1948年出生于陕西宝鸡,职业书画家
中国国画院西安分院副院长
陕西白鹿原书画院副院长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
陕西省军旅书画家协会理事
西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一级美术师、理事
 

 
从少年到古稀:追寻“移动壁画”艺术的至高境界
 

1948年2月,张子君出生在陕西宝鸡凤翔县,幼时跟随父亲学画,为乡亲的新房、新家具画花鸟虫草,为村镇庙宇的墙壁上画菩萨金刚。因为勤奋好学,被乡亲们公认为思维敏捷、才智出众。从小耳濡目染家传影响,张子君对壁画兴趣浓厚。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一为谋生,一为继承祖父和其姑父王志光先生(爱国将领杨虎城的秘书)嘱托,便和墙皮画结下了不解情缘。劳作之余,张子君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自己所钟爱的墙皮画研习上。
庙宇佛窟的壁画走近大众,即是墙皮画。它是在一种特殊的墙皮上作画,风格同壁画别无二致,沿袭了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期达到古色古韵的纸上雕塑效果。我国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周时期就有“宫墙之画”的记载。当时文字不发达,民间便将当时的大事,以绘画的形式作于墙壁之上,类似现在的“新闻照片”。秦汉时期壁画上绘有功臣、忠孝、节烈形象,好比当今的“光荣榜”。唐代壁画更是兴盛一时,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两京外州寺院壁画多达百余处。同中国的绘画一样,壁画保存长久、形象生动,凝聚着历代宫廷艺术大师和民间能工巧匠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稀世珍宝,至今在世界艺坛上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1979年至1982年,张子君跟随陕西著名书画艺术家张义潜先生学习壁画绘制,并在敦煌参与修复壁画的全程工作。张义潜先生的壁画代表作,至今还保存在华清池墙壁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在修复壁画之时,有位外国友人对敦煌壁画赞不绝口,但惋惜自己家人不能看到这辉煌景象。张子君随即将壁画画在随手制作一块泥板上赠予那外国友人。那时候,创作“移动壁画”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生。
1992至1993间,张子君与中国著名壁画设计家刘安华先生共同为秦始皇帝陵地下宫殿模拟展览馆设计壁画,并参与全程绘画制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设计了四面壁画,从大秦帝国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横扫六合,到后来的中央集权、度量统一、歌舞盛世,将千古一帝的成败历史用彩绘壁画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形象地再现了大秦帝国当时法治社会的全局面貌。多年后的今天,张子君依然把当年恩师挚友对自己的教导牢记心中。
有了壁画的功底,为了实现“移动壁画”的想法,他先后到西安美术学院进修,还千方百计地寻找散落民间的墙皮画艺人,通过他们的口传心授,张子君又将凤翔柳林泥塑的部分工艺融入其中,让凤翔墙皮画的质地韧度和画面色彩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之后,终于在2008年春天,他在传统壁画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墙皮画。奖项斩获无数,作品流传海内外,倒不如说是当年张子君修复那古老的敦煌壁画所积累的善缘,为当代墙皮画大师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由于张子君的特殊阅历以及几代人坚持不懈地传承接力,使得他更加坚定地决定继承这一门中国传统艺术。由于墙皮画主要表现的内容是宗教壁画和唐代仕女,因此,他对人们的精神幻想及寄托灵魂的神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多年的寺院实践画法使他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及和谐思想融会贯通到墙皮画技法中去,使他的作品不觉让人观之悠然神往、心平安和。
墙皮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能把壁画揭下来,让它移动起来,他花了几十年。“有人把墙皮画叫‘移动的莫高窟壁画’。当年,和我共同从事壁画制作的有十多人,如今有七八人都已故去。” 如今年届古稀的张子君叹息地说道。
 
 
 
 
 

改进到创新:棉花豆腐做原料,道道工序有讲究
 

凤翔墙皮画的墙皮很是讲究,选用黑油混合土、石灰等八种天然材料。其中黑油混合土有很好的粘性,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酵,其中的腐蚀质矿物质均匀一致,一般土是不行的,最起码也要陶土。由于传统的墙皮画不容易保存和携带,泥坯容易开裂,张子君尝试着改进传统墙皮画材料。白灰、豆腐、植物胶、棉花、香料等都是他的试验材料,这些听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张子君让它们按照比例混合在一起后产生了神奇的反应。张子君介绍说,豆腐、植物胶混合后产生的钙质能让泥坯更坚韧,还能让画面颜色更加圆润鲜活,香料则有防腐防霉变的作用,棉花是为了增加其强度,防止龟裂,白灰、香料有防止画面霉变的功能。墙皮中若不增加这些成分,画面质量要逊色不少。
 
墙皮画在陕西凤翔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张子君介绍说,自己现在在家专职创作墙皮画,因为工艺复杂,他的墙皮画每幅需要13道工序制作。
墙皮画工艺首先难在泥坯上,张子君介绍说,首先,将原材料加水搅拌成泥,再用木槌砸混、精捣,达到适当的黏度和硬度,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三五厘米厚的片状,粘在土墙上让其自然阴干,干燥后封洗,即用白色封洗土,配植物胶、植物草酸,均匀涂刷3遍,用细砂打磨平滑,裱上宣纸后,以手工脱裱方法黏结在封洗过的墙皮上并阴干,经过这些工序后,墙皮才制作完成,此时,一幅墙皮画才完成了一半。作画过程类似于工笔画,除了要经过上矾、描白、填色外,还有壁画中的立粉、上金等工序,以达到类似浮雕的效果,最后给绘制好的墙皮画上板、加绫、包装,一幅墙皮画才制作完毕。
张子君说,很多人对这种古老的传统技艺感兴趣,但能真正娴熟制作的很少。
 
 
 
 
 
 
三余画斋到艺术市场:帮助我们的民间美术翻越转型的大山
 

张子君号三余画斋,取义“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为夜晚为白天之余,雨天为晴天之余,冬天为农忙之余。他利用这三余空闲时间,苦心研习墙皮画,并精通书法、国画,尤擅人物,这种治学的精神,在艺术圈内被交口称赞。
在张子君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下,他与他的作品声名鹊起,曾多次获奖和参加评审活动。全国多家媒体相继针对张子君研究成功的墙皮画进行了报道,使得其和作品广为人知。
墙皮画奢华、精致、典雅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凭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张子君已经成为凤翔墙皮画的领军人物。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以及美术爱好者都慕名前来学画,当地的文化部门也逐渐认识到了墙皮画的价值,正在为凤翔墙皮画申报列入非遗名录。与大多数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艺术一样,张子君的墙皮画也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我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没人能继承我的手艺。”张子君布满血丝和充满忧郁的双眼,刺痛人心。为了从小就萌发的艺术梦想,张子君几乎穷尽了一生的心血。
张子君说:“学画需要天赋,还需要学生能沉浸其中,大多数人往往坐不住,他们大多认为还是画画或者写字甚至打工来钱快,因此,几乎所有慕名前来学画的中途都放弃了。”
 
 
 
墙皮画虽然技艺精美,但是在市场上销售却比较难。面对这一困境,张子君为了能让墙皮画更贴近寻常百姓家,相继创作出了一些适用普通家庭的墙皮画,并且对传统的墙皮画题材做了改进,这些壁画内容大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年年有鱼、观音、宫廷仕女图、钟馗等题材。张子君希望自己对题材的改进能让市场接纳墙皮画,从而改变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困境。
 
使用新材料创作的壁画作品
 
“保护墙皮画艺术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很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因为它保留着形成这个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群体或者社区对自身特性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所以它也是维系一个群体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纽带。可以说,保护墙皮画艺术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像墙皮画一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记录或为其选择传承人等方式,让其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张子君说道。
张子君依然在不懈的努力着,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张子君一定会为社会贡献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对这对孜孜不倦的艺术家给予最崇高的敬意。相信这位勤奋执着的老人一定会将墙皮画发扬光大,使得这首无数人坚持不懈传承接力的墙皮画史诗,更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灿烂多姿,但这是过去。今天我们的民间美术正在翻越一座大山。这大山就是转型,而且是全方位的转型。既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生活与社会的转型,也是它的应用方式和存在性质的转型。但面对这座高山时,我们大家一个也不能缺席,还要一起努力来翻越。翻越大山决非易事。单是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之间的问题怎么解决,就不是小事。可是如果翻越过这大山之后,最终只剩下少数的民间美术和不多的民间艺人,后世之人就一定咎罪于我们,责怪我辈的无能。我们不能坐等后世的口诛笔伐,而要迎上去,帮助我们的民间美术翻越这座时代转型的大山,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冯骥才
 
 
 
 
 
 
 
 
 
 
 
 
 
 
(编辑:张琛)

名家访谈

更多>>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访...

    由中国文联、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书协、河南省文联主办的张海书法作品展将于7月1日至5日在北京

在高山和海洋中穿行——杨...

     杨晓阳奇在仕途上。29岁起即出任大学国画系主任,并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岁出任西安美院副院长,

大道无痕笔墨深——对话冯远

    记者:第一次与您见面之前,虽说在报刊电视上见过您,我还是想象不出自己面对的这位名画家是怎样的人。

内页广告